当前位置:首页 - 以“气血”为纲辨治溃疡性结肠炎

以“气血”为纲辨治溃疡性结肠炎

来源:中国中医药报      发布人:学林网      发稿日期:2025-07-07

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、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,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、黏液脓血便伴腹痛、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,可有皮肤、黏膜、关节、眼、肝胆等肠外表现。中医学中尚无明确病名与溃疡性结肠炎对应,但根据其症状表现,可将其划分为“肠澼”“肠风”“滞下”“下利”“休息痢”“久痢”等范畴。


《黄帝内经》记载“血气不和,百病乃变化而生”,气血是生命之本,气为血帅,血为气母,二者不能分离。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来说,气血理论贯穿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始终,气血失和是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发病机制。气血失于调畅,气血搏结,邪蕴肠腑,从而出现气分阶段的气虚、气滞、气逆,以及血分阶段的血虚、血瘀、出血等不同病理状态,同时,气血失和的不同病理状态还可共存,出现气血同病,最终导致血肉败坏于肠中,积滞不通而致下痢脓血、腹痛等。


若以气血角度辨析溃疡性结肠炎病性病机,往往简明迅速,准确率高。如根据脓血便性质将白痢多归属气分、血痢多归属血分、赤白痢归属于气分向血分转变或气分血分同病。或是根据腹痛性质来划分气血,疼痛时轻时重,攻冲走窜,伴脘胁胀满、得矢气而后快,或每因情志变动而疼痛加重者属气分;疼痛呈刺痛或灼痛拒按,痛处固定不移属血分。故本文以气血角度为切入,以“气血”为纲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辨治的新思路。


从气论治,畅达气机


健脾理气


脾居中焦,是气机升降之枢纽,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虚则气血生成不足。故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脾胃气虚为主,表现为脘腹胀满、纳呆、乏力、腹泻便溏者时,可用四君子汤、黄芪、山药、莲子等健脾益气,同时配伍陈皮、砂仁等理气通滞,防止气机壅塞。


疏肝行气


肝主疏泄,条达全身气机,肝失调达则气滞,木郁克土,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腹痛即泻、胁肋满闷、善太息等症,可应用柴胡、香附、郁金、青皮等疏肝理气。


宣肺降气


肺为气之本,与大肠相表里,肺气宣降失常,可在溃疡性结肠炎原有症状外伴见肛门坠胀、下利不畅等,临床可加用桔梗、杏仁、紫菀等开宣肺气,助大肠传导。正如唐宗海所言:“大肠所以能传道者,以其为肺之腑,肺气下达,故能传道。”


通腑导气


六腑以通为顺,食积、瘀血、痰浊等邪气阻滞肠腑,则腑气不通,通降受阻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见腹痛腹胀、里急后重、矢气不畅、大便臭秽等症状,用焦槟榔、枳实、大腹皮通腑行气,导滞消胀。


固涩升提


肾主下焦,开窍于二阴,溃疡性结肠炎患病日久,多伤及肾气,致肾气不固,出现久泻不止、滑脱不禁、肛门脱垂等症状,常用四神丸,伍益智仁、菟丝子、诃子肉、五倍子等补肾固涩。


从血论治,止血祛瘀


化瘀止血


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瘀与出血常相互兼见或是相互转化,无论病期为活动期还是缓解期,均可应用化瘀止血药治疗,常用三七、蒲黄、血竭等治疗。此类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,活血而不动血,止血而不留瘀。


凉血止血


火为阳邪,最易伤经动血,不同病因导致热毒内蕴或虚火内炽,均可灼伤肠络,迫血妄行。如《景岳全书》云“血本阴精,不宜动也,而动则为病……盖动者多由于火,火盛则逼血妄行”。溃疡性结肠炎出血由血热导致者,其出血多为鲜红或暗红色,常伴有发热、烦渴等症状,用槐花、地榆、侧柏叶等清热凉血。


收敛止血


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出血不止的情况时,搭配收敛止血药常可获效,临床多加用血余炭、仙鹤草、藕节炭、白及等收敛止血之品。此类药物性多平,或凉而不寒,无论血热或虚寒性出血均可用之,但其性多收涩,有留瘀恋邪之弊,故有瘀血和邪实夹杂者要慎用。


温经止血


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血日久,耗伤气血,致气血不能温煦濡润大肠。此类患者出血时血色暗淡,伴有腹部冷痛、喜温热等虚寒表现,常用炮姜、艾叶等温经止血之品。


凉血祛瘀


热邪久羁,煎熬血液,留于大肠而成瘀血,如《古今医统大全》所说“血为热所搏结而不行”。临床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血热导致的出血往往表现为下利脓血,以血为主,血色暗红,夹有紫黑或紫红色血块,伴有心烦、腹痛等,多加用丹皮、赤芍、茜草凉血祛瘀。


养血祛瘀


出血日久,失血过多可致血虚,血虚血脉不充则血行迟缓,易于凝聚成瘀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属血虚血瘀者,其临床表现往往为下利脓血,血量较少,血色暗淡,夹有血块,伴见面色苍白或萎黄、头晕眼花、心悸等。用药常加入当归、鸡血藤等以养血活血。


养阴祛瘀


《读医随笔》云:“血犹舟也,津液者水也。”阴液为血液的主要的组成部分,有助于血液的运行,水液充足,血行流畅,津亏不足以载血,则血行涩滞,易形成血瘀。临床阴虚血瘀往往表现为大便质干,便血色红黏稠,夹有血块,伴见五心烦热、口燥咽干、午后低热等,应加入生地黄、玄参等以滋阴降火祛瘀。


通络祛瘀


初病气结在经,久则入血伤络,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日久,反复发作,后期常兼夹入络为瘀的表现,出现腹痛顽固且固定不移、面色黧黑、肌肤甲错等症,同时,肠镜下多可看到假性息肉、黏膜桥形成等瘀阻脉络的表现,可加入全蝎、僵蚕、地龙等虫类药通络祛瘀。


气血同病,调和气血


调气行血


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见气滞伴血瘀的情况,治宜调气行血,用芍药汤(组成为芍药、当归、黄连、黄芩、槟榔、木香、炙甘草)加减,以达到“行血则便脓自愈,调气则后重自除”的目的。


补气养血


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久泄久痢后期可致气血两虚,临床多表现便血量少色淡、少腹隐痛、面色萎黄、少气懒言等,临床上可以八珍汤为基础(组成为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黄、甘草)进行加减,补气与养血并重。


补气活血


溃疡性结肠炎日久损伤正气,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,出现气虚血滞,脉络瘀阻。临床可以益气活血、化瘀通络为法,用补阳还五汤加减,组成为黄芪、当归、赤芍、地龙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。临床应用时多去桃仁、红花,因其药性峻烈且破血力强,易出血伤正。(赵鲁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)
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
【版权与免责声明】本站所提供的内容除非来源注明学林网,否则内容均为网络转载及整理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文章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出,仅供个人交流学习使用。如本站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

上一篇:中医说结节

最后一篇

课程

更多